|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昭武”的历史由来

“昭武”的历史由来

关键词:“临泽历史”“昭武”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临泽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inze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6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临泽,有县的建置已经有二千一百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在河西一带置了武威、酒泉两郡,后又分置张掖、敦煌两郡。张掖郡所领十县中的昭武县,治所就在临泽县鸭暖乡的昭武村,史书中称之为“昭武城”。以“昭武”作县名,一直沿用到西晋王朝立国之始,晋武帝司马炎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文帝讳,才将昭武县易名临泽县。但“昭武”作为那时县治所在地的地名一直沿袭了下来。中华民国年间,曾设昭武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用昭武作区的名称,此后便作了村名和学校的名称。

    那么,西汉王朝为什么用“昭武”作县名呢?
    从字面上讲,“昭者,”有“彰明、显扬”之义。因此,“昭武”含有显扬汉武帝武功武德之义。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国力比较薄弱。秦末以来的连年争战,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刘邦建立的汉王朝,统治基础也很不稳固。它的北方和西北方逐步强盛起来的匈奴对汉王朝又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巩固内部,让人民休养生息,以利于恢复国力,汉王朝对外夷的侵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汉高帝刘邦曾试图征服匈奴,公元前201年,他御驾亲征,结果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多亏陈平施计救了他。从此只好罢兵,采取和亲之策,忍受匈奴的掳掠。经过文、景之治,国力逐步强盛。到了汉武帝刘彻继位,便积极筹备对匈奴的武力反击了。他是一位胸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借助“文景之治”的积极成果,对匈奴大举用兵。经过三大战役,彻底摧毁了匈奴的势力。特别是公元前121年组织的河西之战,不仅拓辟了西北辽阔的疆土,而且疏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他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汉王朝所建立的显赫武功,是历史所赞誉的。所以,当时用“昭武”作县名,赋予昭武“昭彰武帝武功武德”的含义,是入情入理的。
    但是,关于“昭武”这个词语的来源,还要追溯到“昭武九姓”那里去。
    远在战国时期,河西走廊一带有两个游牧民族,一个是乌孙,一个是月氏。他们“随畜迁徙”,以游牧为生。到后来,月氏强盛起来,将乌孙人赶出了河西走廊,月氏人成了河西走廊的主人。史书中载,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就曾经是月氏部落联盟中一个部落建牙帐的地方。
    到了秦代,称雄蒙古高原的匈奴强盛起来。向东扩展,灭掉了东胡;西汉初向西用兵,将月氏人赶出了河西走廊。从此大部分月氏人西迁到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其中有称为昭武九姓胡人的部落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定居下来,在那里建立了15个小国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就是要联合被匈奴赶跑的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那时候,月氏人已经国富民安,无心报复匈奴了。但是,张骞在匈奴那里却证实了月氏人曾经是河西走廊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一事实。
    元魏时期的史书中,已有西域昭武诸国的记述。《隋书·西域传》里,对昭武九姓的记述就更具体了。其中载:“康国者,康居之后也。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安国,汉时安息国也。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钹汉国 ……古渠搜国,王姓昭武”。“米国,……旧康居之地也。……其城主姓昭武,康国王之支庶。”“史国,“……旧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支庶也”,“曹国……旧是康居之地也。国无主,康国王令子乌建领之”。“何国……旧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乌那曷国 ……旧安息之地也。王姓昭武,亦康国种类”。“穆国,……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种类也”。“漕国,……汉时羁宾国也。其王姓昭武,……康国王之宗族”。以上十国,多以康国为尊,且以昭武为王姓。
    到了唐代,唐王朝的疆域扩展到中亚细亚,西域三十六国皆归附唐帝国,其中就包括以康国为首的昭武九姓国。《新唐书·西域传》载:“康者,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漫为都督”。开元初,其王乌勒伽请封其子咄曷为曹王、默啜为米王,诏许。乌勒伽死,遣使立咄曷,封钦化王,以其母可敦为郡夫人。显庆时,在阿滥置安息州,授东安王昭武杀为刺史。侯斤为木鹿州,以其王昭武闭息为刺史。显庆三年,以米国地置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天宝初,封其君为恭顺王,母可敦郡夫人。永徽时,以何国地置贵霜州,授其君昭武婆达地为刺史。史国,显庆时以其地置怯沙州,授君昭武失阿曷为刺史,天宝中诏改国名为来威。姓昭武的诸王先后作了大唐帝国的封疆大吏。另外还记述到:西曹越于底城有一座得悉神祠,内有金具器,款其左日“汉时天子所赐”。在何国的都城里,左面有一座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面是突厥王和婆罗门王的像,西面是波斯王和拂霖王的像,国王每天早晨都要去顶礼膜拜。以上记述,不仅具体地说明“昭武”是西域康等诸国的王姓,也反映了他们“不忘本也”的具体史实。
    其次是“昭武”这个王姓和“昭武城”这个地名的关系。笔者认为,“昭武”这个王姓是由“昭武城”这个地名而来的。
    史书中说,古代游牧部落,“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或以山川地物为姓氏,所以有“氏族无定”之说。史书中常常发现,同是一个种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叫不同的名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氏族无定”引起的。月氏人的一个部落曾在“昭武城”这个地方建过牙帐,西迁后在西域建了许多国家,为了表示“不忘本也”,于是取“昭武”这个地名作了他们的王姓。
    由上还证明,西汉作县名的昭武,是月氏人昭武九姓那一个“昭武”的转音对译。
    杜光简先生在1947年发表于《西北史概述》的《历代经营西北的影响》一文中就说到:“汉代凡异族入处者,就以异族之名其县”。笔者认为他的话是说对了的。西汉王朝在河西建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仅张掖、酒泉两郡所辖的斛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肝、番和、居延、显美、禄福、表是、乐涫、天依、玉门、会水、池头、绥弥、乾齐等十九县的县名,除“玉门”外,可以断定都是音译名称。但是,“昭武”这个异族语音在译成汉语词语时,是赋予了新的含意。
    前面已经说到,同一个种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叫不同的名称,除了“氏族无定”这个原因外,就还有一个译音的问题在里头。有人做过统计,“匈奴”一语,在史书中的不同译音竟有“鬻”、“狁”等三十二种之多。康国又称萨末腱,又译作飒秣建。安国又称布豁,也译作捕曷。石国曰拓支、拓折、赭时。米国曰弥末,又译饵秣贺。火寻又译货利习弥、过利。沮渠又译斫句迦,等等。以此仅说明,对异族语言作译音,只能是用近似的汉字作符号,标出异族词语的各个音节罢了。汉字中读音相同乃至相近的字又多得很,以译者的主观意识或选彼字,或选此字,或取转音,或取对译,这就会出现以译者而异的差异。“昭武”这个词语,在月氏人的语言里是什么意思已经无法知道了。然而它的读音一定和汉语的昭武相似或相近。于是,译者用含有显扬汉武帝武功武德之义的昭武作了那一个“昭武”的音译,从而使“昭武”有了汉语的新义,受到史学家们与“武威”、“张掖”、“敦煌”等同等的青睐。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